看似遥远的灾难离我们的生意并不遥远。2001年的“9.11”、2003年的非典、2004年东南亚海啸、令人头痛的病毒、黑客攻击,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都频繁地发生,近距离考验着商业社会的承受力。随着纽约世贸大楼的倒塌,许多公司也一同彻底消失了。有些公司虽然幸存下来,主要的雇员幸免于难,但是因为核心数据的丢失,两年内多数也逐渐消亡。
未雨绸缪者永远是最幸运的,就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天,摩根斯坦利公司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新泽西数据备份中心开始启动,整个公司的业务也恢复了正常的运转。同样,德意志银行也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二天启用了自己的备份中心并恢复了业务。在沉重的灾难打击面前,灾难备份这一在灾难来临前看似多余的投资却在灾难降临的时刻让人们意识到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灾难备份业务的最大益处就是可以让企业在这些不可逆转的灾难发生之后,有机会将企业和机构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甚至将企业从灭顶之灾中挽救回来。”四川省电信有限公司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薛亮言道。
将灾难的影响降到最低
灾难的严酷性在许多时候也能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商业的进步。在“9.11”之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始重视灾难备份,作为整个行业的历史性标志是1979年SunGard Recovery Services公司的成立。而在此之前,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中西部地区在对电脑设施进行备份的时候,灾难备份这一行业就已经起步。
日常看来遥不可及的突发性灾难事实上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从1982年到1998年的约15年间,美国灾难备份行业成功地完成了582宗灾难恢复,平均每年约40宗。而对国内企业来说,因为突发性事件而导致数据丢失从而影响到企业和机构正常运转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随着金融、政府以及其他行业客户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的集中趋势日益明显。数据集中的同时意味着风险的集中。灾难恢复已经成为客户数据集中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四川省电信有限公司增值业务部副总经理叶大金说到,“灾难备份从重要性来说,主要有六个方面:企业生存的需要、提高客户忠诚度、满足国家监管的要求、保证收入和效益、避免法律诉讼和增强对企业员工的安全保障。”
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的27号文件明确要求: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和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2005年5月国信办已联合银行、电力、税务等八大重点行业出台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难备份设施建设和提供技术服务。
美国“9.11”事件对灾难的诠释最为直接,也更加让企业意识到企业核心数据资源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意识到灾难备份的重要性。根据Gartner的统计显示,“9.11”之后有94%的企业和机构已经制订完成了或者正在准备制订灾难恢复解决方案。
而对于国内企业和机构来说,灾难备份一词也日渐为人熟悉。有些企业,特别是对数据有格外依赖的金融行业企业开始先知先觉地感受到灾难备份业务必要,并有所尝试。一个全新的灾备服务市场逐渐在国内形成规模。
灾难备份带来大市场
国际灾难备份市场一直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几年当中,国际灾难备份市场在以15%的年增长率在发展。根据国际灾难恢复组织(DRI)的数据,2005年全球灾难备份与恢复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高达450亿美元。
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银行等行业灾难备份建设投资拉动的中国灾难备份服务市场将全面发展,到2006年年底,八大行业的灾难备份建设也将陆续启动,市场规模还将继续增长,预计有160%的增长率,将达到99.3亿元。
占据灾难备份市场大半份额的银行业率先做出反应,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已经或者计划开始建立自己的灾难备份中心。而能源以及交通等行业的企业也对灾难备份业务表现积极。
中国电信也率先发现了企业对专业灾难备份服务的需求。现在,四川电信有限公司大客户部总经理薛亮还经常接到客户的咨询电话,询问怎样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怎么做灾难备份。据四川省电信增值业务部总经理傅强介绍,早在2004年,就有个上海的客户想做灾难备份,虽然后来因为该公司内部的一些变化,这一业务并没有做成,但是灾难备份业务却让中国电信集团看到潜力。
随后的时间里,四川电信和中国电信在北京、上海的电信研究院一起开始做灾难备份业务的研究,也开始研究SunGard Recovery Services公司的运营经验和整个市场的潜力。2005年,最终中国电信集团决定拍板开展灾难备份业务。
“灾备的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价值含量也比较高。如果某个客户能够把灾备系统交给中国电信来做,那我们对客户的把握就会更深,对于我们转型做综合服务提供商意义深远。”提到灾备业务对中国电信的意义,傅强谈到。
在中国电信之前,中国一直缺少一家本土的专业灾难备份服务提供商。SunGard Recovery Services、IBM、惠普占据了国内外多数灾难备份市场的份额。对于国内的银行、电力等企业来说,目前也多数选择自己建灾难备份中心。而根据赛迪顾问公司的数据,目前国外企业当中使用灾难备份外包服务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1%,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国防部的灾备系统、澳大利亚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外包的方式来开展灾难备份的业务运作,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省投资,而且专业服务提供商在人才以及运营经验方面无疑更具优势。”傅强介绍。
第一家灾备中心
2006年6月,中国电信灾备服务中心(成都)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电信所做的第一个灾难备份服务中心。
灾备中心的选址近乎苛刻,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自然条件,需要排除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在各方面占尽地利的沿海地区在灾备建设方面成为了一大缺陷。另外在供电等其他条件方面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在这方面地处西南大后方的成都就成为灾备中心的绝佳选择。
“成都是最合适做灾备的地方了。”四川省电信有限公司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薛亮笑道。为了灾备选址的筹备工作,薛亮曾经专门去地震局等部门查阅了大量资料,从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成都在做灾备业务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中国电信集团正式决定启动灾备服务业务探索之后,作为中国电信灾难备份业务评审委员会组长的薛亮向中国电信集团汇报,列举成都在灾备业务方面的地缘以及人才优势。四川电信对灾难备份业务的充分准备以及成都的地理、经济优势最终打动中国电信集团,将首个灾难备份中心设在成都。
而据傅强介绍,灾难备份中心目前已经有腾讯、CNNIC等多家互联网、能源、保险行业客户,一些跨国公司也已经在接触。而许多具体的业务也已经开始推广,以“灾备办公室”为例,当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客户可以转移到电信的灾备办公室办公,电话、传真等号码都会依照原来办公室的号码布置,让客户感觉到跟在原来的办公室工作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灾难备份市场潜力广阔,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仍旧处于一个市场的导入期。据薛亮估计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整个市场都会在小规模的探索阶段。具体如何迅速开拓这一市场的潜力,对中国电信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薛亮认为:“市场在启动阶段非常考验我们的水平,虽然企业已经有了这个意识,但是并不会自发地来找我们。另外,我们自身的实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在人才方面,在管理方面都在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