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张莹)今天上午,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报告首次发布,报告显示,62.12%的被调查者将个人信息泄露归因于法律缺失或管理疏漏。
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称,“中国好网民”应做到,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守法的行为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
今天上午,以“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正式开幕,并首次发布了《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报告(2015)》。
调查报告显示,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情况有75.93%,其中,青少年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高达82.39%。
除此之外,个人密码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个人数据和信息安全。调查数据显示,44.7%的被调查者都注意到应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的复杂组合设置密码,有44.42%使用生日、电话等设置密码,将近10.88%的被调查者使用123456或abcabc弱密码。
工信部电子科技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洪京说,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更容易遭受黑客攻击。
保护不当是隐私泄露的主因
目前,网上支付应用越来越普遍,网上支付安全与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了网民关注焦点之一。
工信部电子科技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洪京介绍,使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支付后没消除上网痕迹的被调查者占42.55%。
同时,使用公共免费wifi安全性低,也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比例高达80.21%。
66.98%网民认为“本人保护不当,自我保护意识太差”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原因。被调查者中,青少年占比最高,达73.92%。
调查显示,62.12%的被调查者将个人信息泄露归因于法律缺失或管理疏漏。
调查数据 遇网络诈骗55.18%,仅12.35%报案
此次调查还对网民安全知识了解渠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通过平时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达56.17%。甚至有7.31%的人没意识到需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说明我国多数网民意识技能提升渠道匮乏,且多样性欠佳,急需加大开展多种形式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活动。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短信诈骗、假冒好友诈骗、吸费诈骗等网络诈骗事件也屡见不鲜,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遇到过网络诈骗的高达55.18%,其中,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的仅占12.35%。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不容乐观,网民整体维权意识不高,老年网民缺乏应对网络诈骗的知识技能问题尤为突出。
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表示,“中国好网民”要做到:
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方面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网络安全隐患并不遥远。网络安全出了问题,可能比传统安全问题涉及面更广、危害更大,必须时刻绷紧网络安全这根弦,筑牢“头脑中的防线”。
有文明的网络素养。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网上正能量,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用优秀思想道德文化滋养网络、滋养社会,自觉把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诈、色情低俗等污泥浊水清除出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法律底线不可逾越,要用法律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讲诚信、守秩序,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筑牢网络安全的法治屏障。
有必备的防护技能。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在享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同步掌握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看得见陷阱、挡得了暗箭、补得上漏洞,不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程序,不随便转发有害信息,注意保护个人账号和密码,及时更新应用程序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