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IT产业以前最大的难题是‘机会’,外企品牌构筑了太高的市场门槛,这使得中国IT企业几乎难以进入央企、政府市场,产业成熟度低也正是因为没有练手的机会。”多位国内IT企业高层告诉记者:“信息安全消除了这一门槛,国产厂商的性价比、服务、管控很快就得到认可。”
本报记者 陈宝亮 北京报道
半个月前,中美两国就网络安全达成共识。
近年来,网络安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国家战略,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中美两国在这方面达成共识,显然是这一议题的重大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问题的争议和分歧就此完全停息。
作为所在经济体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主要提供商,众多IT公司正被要求承担日益繁重的网络安全守护责任。其中,作为信息生产和服务大国的中美相关企业,无疑更受关注。
网络安全被置于战略高度
网络安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强烈的关注。
2012年10月,美国国会发布“华为、中兴可能对美国带来安全威胁”的调查报告,华为、中兴网络系统设备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称为“安全门”。
安全门之后,华为退出美国市场。而美国IT巨头思科的系列产品退出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产品目录后,华为产品则开始陆续替代思科的核心路由器、交换机等高端产品。
2013 年6月的“斯诺登”事件,也波及到IT产业。当时,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向媒体曝光,称美国政府通过美国IT公司监控全球信息;他还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已侵入中国通信行业。该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警觉。由于美国IT企业技术成熟度、稳定性要领先于中国IT公司,我国的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曾大量采用来自美国“八大金刚”的服务,它们包括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Oracle、微软。
2013 年3月,人民银行以邮政储蓄银行为试点单位,启动“IT国产化试点”项目,引入浪潮信息、人大金仓等国产IT公司,尝试替代IBM、Oracle等外企的服务器、数据库等产品。2013年9月,由银监会、工信部推动,由浪潮信息牵头,锐捷网络等国产IT公司响应成立了“国产主机产业联盟”,该联盟自称为支撑国家信息化自主的“国家队”。其后,浪潮还承接了中国建设银行、进出口银行的订单。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官网今年8月27日刊发了一篇名为《5年内党政系统2700万台PC及60万台服务器或将全部换血》的文章说:“长城电脑代光阳表示,国家已经制订了旨在实现计算机软硬件国产化替代的计划,该计划分三步走,2008-2012,主要实现软件单品可替换,2012-2015实现计算机整机可替换”。
一位工信部高层曾指出:“事实上,由于稳定性、防攻击的技术薄弱,用国产的也未必安全,但用国外产品,肯定不安全。二者的区别在于产品、技术、服务、监管的风险可控,这是信息安全对IT企业的基本要求。”
2014 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这标志着网络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新华社在当天的新闻稿说,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力度。《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并设立了规模接近1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期用15年时间再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这一基金除了扶持本土企业的研发设计之外,还将支持企业的海外资本收购、人才引进等战略行为。
在此背景下,包括浪潮、中科曙光、龙芯、锐捷网络、华胜天成、人大金仓、金蝶、用友、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神州数码、清华同方等在内一批国产IT公司,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美国仍处处对华设置障碍
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集成电路技术、人才的美国企业们,是中国企业最佳的合作标的,但摆在面前的,是美国对中国日益严格的“防范”。
2014年9月,Intel以15亿美元入股中国芯片国家队——紫光集团,当时,业界猜测Intel有可能将核心的X86技术授权给紫光集团。但知情人士透露,“该提议直接被美国政府否决,目前看不到Intel对外授权X86的可能。”
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都要经过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批,刚刚落地的华创投资收购美国豪威科技,在CFIUS审批期接近两年。而中国企业更多的收购则被CFIUS扼杀在摇篮中。国内知名集成电路咨询公司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介绍:“只要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都要面临严格审查,尤其是国资或者国企、央企的并购。甚至还有中国财团被美国标的以‘很难获得美国审批’为由被直接拒之门外。”
2015年9月30日,紫光集团宣布以38亿美元入股美国西部数据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迈出了存储芯片领域的第一步。紫光不久前还被曝光,其计划出资230亿美元收购中购美国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但该消息仍未被证实。
国产IT产业链成长
中国企业一直在寻求引进包括美国在内的先进信息技术,而与此同时,中国信息化建设和服务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市场,无疑是美国企业争夺的重点。它们也在改变进入中国的合作方式,近年开始尝试小步开放部分技术。
2014 年,IBM向中国开放Power核心处理器技术,IBM颇具盛名的大型机、小型机均采用这一核心技术,除此之外,IBM还向国产IT企业华胜天成、南大通用授权了数据库Informix的全部源代码。同时,IBM还将中国战略从过去多年的“Made for China”转变为 “Made with China”。
不过,开放源代码的目前只有IBM一家。其余美国IT公司更多选择了与国企合资这条路。
今年9月下旬举行的的中美互联网论坛期间,思科与浪潮信息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其中浪潮占股51%。双方首期出资1亿美元,合作范围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中心建设、云服务、物联网等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同时,微软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也宣布展开合作,为中国的政府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国有企业专业领域用户,提供操作系统技术与服务。此外,HP在今年5月将全资子公司华三通信51%的股份出售给紫光集团。
外企寄希望于和国企合作,打开市场大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国企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紧密,国内已经成立多个“信息安全”相关的产业联盟推进合作,企业之间的资本合作也开始出现。2015年7月,中国电科集团旗下太极股份入股金蝶中间件,购买后者21%的股份。
近两年来,国产IT企业的发展速度正在明显加快。
“中国IT产业以前最大的难题是‘机会’,外企品牌构筑了太高的市场门槛,这使得中国IT企业几乎难以进入央企、政府市场,产业成熟度低也正是因为没有练手的机会。”多位国内IT企业高层告诉记者:“信息安全消除了这一门槛,国产厂商的性价比、服务、管控很快就得到认可。”据透露,“国产公司都是随叫随到免费服务,而Oracle的售后服务一小时收费8000元,且从工程师出门开始计算,以前比这还高。”
“打破市场门槛之后,大家有机会去相互磨合,提高性能、稳定性、体验等指标。假以时日,中国市场上甚至可以培育出与美国抗衡的IT产业。”一位业内专家称。